在广东的东南沿海,汕尾这座城市宛如一部厚重的史书,每一页都书写着波澜壮阔的革命篇章。1925年,国共合作时期的黄埔军校师生挥师南下,讨伐盘踞在粤东的军阀陈炯明部。而汕尾作为国民革命军两次东征的重要战场和革命热土,留下了诸多珍贵的革命史迹。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汕尾的三处东征旧址,重温那段峥嵘岁月。
东征革命军黄埔军校政治部住宿旧址

东征革命军黄埔军校政治部住宿旧址原是粤军师长陈小岳的南湖别墅(又称“陈小岳楼”)。1925年2月,东征军抵达海丰,周恩来率黄埔军校政治部人员进驻此处。同年10月22日,第二次东征再克海丰城,这里再次成为东征军指挥部行营,周恩来、蒋介石、何应钦等都曾在此驻留。在那段峥嵘岁月里,南湖别墅见证了东征军的战略谋划,也承载着革命先辈们的理想与信念。
彭湃故居

彭湃故居坐落在海丰县海城桥东社,始建于清末,主楼双层,总建筑面积266平方米。这里是彭湃同志度过童年和青少年时代的地方,也是革命思想的孕育之地。彭湃出身地主家庭,却心怀天下苍生,毅然投身农民运动。1922年,他在此成立“六人农会”,点燃了海丰农民运动的星星之火。1925年第一次东征时,周恩来率部在彭湃的书斋“得趣书屋”会面,建立中共海丰特别支部,彭湃任书记。期间,周恩来和革命军的苏联军事顾问鲍罗廷及加伦将军在此住宿,一起研究工作,推动了当地革命事业的发展。在这片土地上,东征军得到了当地民众的热烈支持与拥护。以彭湃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在这里积极组织农民运动,为东征军提供情报、物资和人力支援。然而,1925年6月,革命军回师广州后,军阀陈炯明残部重陷海丰城,故居惨遭焚毁,只留下墙基,见证着那段残酷的历史。解放后,人民政府拨款修复,让这座承载着革命记忆的建筑重焕生机。
“黄塘埔战役”前线指挥部旧址

“黄塘埔战役”前线指挥部旧址位于汕尾市陆河县水唇镇黄塘村,原是刘家老屋(德双楼),现为刘氏家庙。第二次东征期间,东征军在此设立前线指挥部,指挥了著名的“黄塘埔战役”。在这场激烈的战斗中,东征军与陈炯明的部队展开殊死搏斗。黄埔军校的师生们冲锋在前,他们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斗志,突破了敌人的防线,取得了战役的胜利。这场战役黄埔学生军以少胜多,击溃敌军主力。不仅打击了军阀的势力,也为后续的东征行动奠定了基础。如今,“黄塘埔战役”前线指挥部旧址虽历经沧桑却依然屹立,仿佛在诉说着当年的战火硝烟和英雄事迹。
黄埔军校东征时期在汕尾留下的这些史迹点,见证着革命先辈们奋斗的历史。从东征革命军在黄埔军校政治部住宿旧址的战略决策,到彭湃故居的革命思想萌芽,再到“黄塘埔战役”前线指挥部旧址的热血奋战,每一处都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伟大的革命精神。
它们见证了国共合作的团结力量,展现了黄埔军校师生的英勇无畏,也体现了人民群众对革命的坚定支持。它们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激励我们铭记先烈、奋发向前的精神坐标。让我们珍视这些红色印记,汲取积极向上的力量,谱写新时代更加绚丽的篇章。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