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灵魂 精神照路】从革命呐喊到时代强音:恽代英与“到黄埔去!”

“到黄埔去!”
这句响亮的口号
今天正激励着无数人奔赴
广州黄埔这片热土干事创业
然而也许人们不知道
这句口号在百年前
曾响彻中华大地
鼓舞大批青年投考黄埔军校
而它的最早记录者
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重要领导人之一
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宣传家、
黄埔军校政治主任教官

——恽代英恽代英

1923年10月,在上海淡水路一座简陋的石库门屋内,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前身)的机关刊物《中国青年》诞生了,它的创办人就是恽代英。恽代英以笔为枪,通过《中国青年》宣传革命思想,鼓舞青年投身革命,使这本杂志在很短的时间内发行量从几千册发展到3万多册,成为当时最有影响力的杂志之一。

恽代英创办《中国青年》

与此同时,一场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正以广州为中心拉开帷幕,国共两党正合作在广州筹办黄埔军校。作为国民党上海执行党部的工作人员,恽代英参与了黄埔军校的招生工作,同时他以《中国青年》为平台,大力宣传黄埔军校,鼓舞大批青年投考黄埔军校。

郭沫若曾经回忆说:“那时从四川那样的山坳里,远远跑到广东去投考黄埔军校的一些青年,恐怕十个有九个是受了代英的鼓舞的吧?”

恽代英担任黄埔军校政治主任教官

1926年5月,恽代英赴黄埔军校担任政治主任教官。同年12月20日,他在《中国青年》杂志上发表了《告投考黄埔军校的青年》一文。文中写到:

“吴稚晖先生到广州的时候,常常引述北方的青年普遍的有一个‘到黄埔去’的口号。从北京来的同志亦告诉我,自从三月十八日大惨杀以后,北京青年大家都是这样说:现在只有三条路,一是读死书,二是无意义的闲耍,三是‘到黄埔去’。”

这便是“到黄埔去!”这四个字最早的书面记载。它反映出在帝国主义与军阀压迫下,广大青年心中充满了对腐朽现实的不满与对革命出路的渴望。在黑暗的时局下,到黄埔去,投身革命,是他们实现救国救民远大抱负的最好出路之一。

馆藏文物《中国青年》第七十二期

在文中,恽代英将黄埔军校称为“国民革命运动的重心”,指出“黄埔之所以能在革命运动中起很大的作用,并不是因为那个学校设备的如何圆满,教育的如何美善,而是因为他能够集聚了若干革命的官长与学生,在革命的空气中互相切磋陶冶。”同时,他强调,不能将投考黄埔军校视为唯一出路,不能因为考不上而心灰意冷,“青年最要紧的精神,是要与运命奋斗,要在任何环境中间都能够解决自己乃至中国的问题。”
正是通过恽代英的书面记载,让“到黄埔去!”的口号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更是使它超越了单纯的择校选择,成为一代青年投身民族解放事业的精神旗帜。

百年之后的今天,“到黄埔去!”的口号早已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今天的黄埔,不仅是黄埔军校旧址的所在地,更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科技创新的热土。无论是百年前到黄埔去“挽救中国的危亡”,还是今天到黄埔去干事创业,变的是奋斗的场景,不变的是一代代人追求理想、脚踏实地、攻坚克难、用辛勤的双手“解决自己乃至中国的问题”这样一股闯劲、干劲。这,正是“到黄埔去!”留给今天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广州黄埔军校 » 【革命灵魂 精神照路】从革命呐喊到时代强音:恽代英与“到黄埔去!”
分享到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

微信联系电话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