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东征 烽火记忆】惠州之战:天险之城的浴血攻坚

惠州,这座位于广东省东南部的城市,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东江中下游地区。它北依九连山,南临南海,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回顾历史,惠州见证了无数战争的硝烟与烽火,每一次朝代更迭、每一次战乱纷争,惠州都凭借其坚固的城防和险要的地势,成为各方势力争夺的焦点。有民谣传唱:“铁链锁孤舟,浮鹅水上游,任凭天下乱,此地永不忧。

”惠州飞鹅岭

1925年,广州革命政府虽在第一次东征中给予陈炯明部沉重打击,然而,这只受伤的“猛虎”并未彻底倒下。当东征军主力回师广州,忙于平定杨希闵、刘震寰叛乱之时,陈炯明残部瞅准时机,重新占领了东江地区,其麾下杨坤如率重兵驻守惠州城。

陈炯明(左)、杨坤如(右)

面对陈炯明残部的反扑,国民政府毅然决定举行第二次东征。此次东征,国民政府精心筹备,集结了总兵力约3万余人的精锐之师,主要以国民革命军第一、第二军为骨干,并将其编成三个纵队。蒋介石任东征军总指挥,周恩来任东征军总政治部主任,苏联军事专家罗加觉夫、切列潘诺夫等随军东征。

第二次东征作战经过要图

1925年10月1日,第二次东征正式开始。东征军从广州出发,于11日抵达惠州城郊,并迅速占领制高点飞鹅岭,包围了惠州城。为摸清敌情,第一纵队第一师师长何应钦与第二师第四团团长刘尧宸及苏联顾问切列潘诺夫等人去到距惠州城300米之外的下角阵地侦察地形。得到情报后,指挥部遂制定了详细作战计划,以惠州北门为主攻方向,南门为助攻;还组建了一支650人的攻城敢死队,其中大部分是共产党员。10月13日上午9时30分,总攻正式打响。东征军的大炮发出怒吼,炮弹如雨点般倾泻在惠州城墙上。一时间,硝烟弥漫,尘土飞扬,爆炸声震耳欲聋。至午后1时许,北门城楼被摧毁,城墙炸开十数处缺口。下午2时,第一纵队第二师第四团奉命率先冲锋,却遭到敌军残余机枪扫射,伤亡惨重。时将入暮,何应钦对团长刘尧宸说:“若不于此时登城,则无登城之机会矣!”刘尧宸当即率部队冲锋陷阵。东征军五次冲锋均未成功,团长刘尧宸、副营长谭鹿鸣等将士壮烈牺牲。

刘尧宸(左)、谭鹿鸣(右)

眼见伤亡惨重,弹药告急,蒋介石只好下令停止进攻,提出改攻海丰、陆丰的想法。关键时刻,周恩来坚持继续攻打惠州,并提出“三面打击、留一出口”的战术,说服了蒋介石。为提升战力,周恩来召集党代表开会,要求共产党员和青年团员带头参加奋勇队,冲在最前面。10月14日下午2时,总攻再次发起。炮兵营长陈诚第一炮就摧毁了敌军隐蔽机枪阵地,很快在北门城楼炸开缺口。数百名奋勇队员架起竹梯爬城,第四团连长陈赓中弹后拔出弹头继续冲杀,奋勇队第一攻击梯队指挥员陈明仁第一个登上了城头。

梁鼎铭《惠州战迹图》

下午4时30分,经过30个小时的浴血奋战,这座“南方第一坚城”终于被东征军攻克。杨坤如见大势已去,率部从东门仓皇出逃,途中被击伤。进城后,东征军迅速打扫战场,宣传队开展安民活动,稳定城内秩序。

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炮兵营部分官兵在惠州城北门外合影

10月16日上午,东征军在惠州召开军民联欢大会,随后举行阵亡将士追悼会。陈明仁从连长升为第三营营长,刘尧宸被追赠为陆军中将。同日,蒋介石宣布拆除惠州城墙。至此,东征军彻底占领惠州,为第二次东征的全面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广州黄埔军校 » 百年东征 烽火记忆】惠州之战:天险之城的浴血攻坚
分享到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

微信联系电话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