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总是在一些特殊的年份给人们以汲取智慧,继续前行的力量。今年是国民革命军东征100周年,站在特殊的时间节点,让我们重温革命遗迹,追寻峥嵘岁月。
1925年3月20日 农历二月廿六 星期五 兴宁大捷
1925年3月,兴宁县政府宜楼前格外热闹,兴宁人民用联欢大会的形式热情地欢迎特殊的“客人”——东征军的到来。

1925年3月13日棉湖大战后,陈炯明、林虎残部退至广东省东北部的五华、兴宁一带。林虎收拢所剩兵马,采取“收缩五华、固守兴宁”的战略,妄图负隅顽抗。
3月19日,黄埔军校教导2团和粤军陈铭枢第1旅前往兴宁。敌军一边据城固守,一边飞调援兵,企图拼死决战。当天下午四时,攻下永泰关,驱逐守敌,直捣兴宁城。”下午6时,援敌开到,猛攻南门外的教导2团第2营。第2营第1连及第4连、第5连腹背受敌,陷入被包围状态。营长刘尧宸从容指挥,前后分击,与敌猛战一个多小时,才将叛军打退。蒋介石看到南门地势不利,于是将第1营第1连移归西门方面。此时天色已晚,夜黑休战,右路军彻夜坚守阵地。“
3月20日上午,粤军第一旅首先打退了神岗山的敌军,接着又在南济桥激战,运用正面吸引,侧面包抄的战术,将城外之敌驱入城内。东征军机智勇敢,士气高涨。一面集中火力歼敌,一面派一队精兵蹚河水潜入北岸义尚围梁屋坝。下午5时左右,教导2团在新丰街占据楼房,俯瞰城内,猛攻西门。当南门之敌被迫转向西门时,第3营第9连乘隙攻入南门。林虎军逐渐不支,惊惶失措,弃城而逃。东征军俘毙敌千余人,缴获众多枪支弹药,自1922年4月以来为林虎所盘踞的兴宁城遂被攻克,史称“兴宁大捷”。

然而,正当东征军乘胜前进时,孙中山先生却因积劳成疾,罹患肝癌不治,不幸于3月12日在北平病逝,享年59岁。
3月30日上午,黄埔军校校军在兴宁县城北门外刁屋坝举行追悼孙中山先生及阵亡将士大会。各军将士官佐及县属政、学、农、工各团体,共约5000人赴会。追悼大会台上悬挂着孙中山全身大礼服遗像,两旁附悬教导1、2团东征军阵亡官兵的灵位。台下悬挂孙总理遗嘱、誓词及祭仪。台前案桌放着香炉和鲜花。追悼大会显得庄严肃穆,充满沉痛悲哀的气氛。
大会由何应钦唱礼,蒋介石宣讲誓词、发表悼念演说《如何追悼总理》,周恩来代表全体官佐士兵宣讲祭文。在追悼大会的会场正门,悬挂着蒋介石题写的挽联:“主义扬中外,精灵炳日星。”门楣横额书作:“高明配天,博厚配地。”
11时,开会行礼,蒋介石主祭。誓词曰:“我陆军军官学校全体党员,敬遵总理遗嘱,继承总理之志,实行国民革命,至死不渝。谨誓。”
周恩来声色悲壮地宣读了《祭孙总理文》:“念我总理,平民慈母,弱者良朋。重工农,是先生民生主义之精华;亲弱小民族,是先生革命主张之特见。先生坐是见忌于帝国主义,见忌于媚外洋商;然而先生不为势屈,不为利动,特立独行,孤军转战,岂仅后世楷模,要亦晚近一人。吾人哭总理,其亦知总理生时固备极艰难困苦,颠沛流离,非常人所能堪耶!呜呼!总理而今逝矣,盖棺定论,无问友敌,咸尊国父。唯我军校,总理遗产,永述师意。出发东江,潮汕方下,先生弃逝;正逐林丑,得知噩耗!杀贼之时,哀伤之日。呜呼!总理不及亲见东江之肃清矣!总理之病,病于陈逆背叛。两年苦斗,不图肃清东江,竟成总理之饰终典礼,伤痛何如?陈逆之肉,宁足食耶?哀哉!总理声音笑貌,而今而后不可复见。军校党徒,彼此以后,将如孩提失其慈母,将如学童失其导师!所恃明灯,唯在主义!革命到底,不计成败。东江杀贼,是为嚆矢!先师总理,魂其来凭!诱我奋斗,助我杀敌!革命军兴,革命功成。总理虽死,主义常存!呜呼!尚飨。”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